

问: 在您的创作中,如何通过材质/媒介触发情绪的传递与共鸣?
答:在这里,我将向您展示我的艺术作品,传达我内心深处对色彩和形状的理解。每一幅画都是我对生活独特的感悟,期待与您分享我的创作旅程。
问:您认为“感知”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答:感知在艺术及一切创作上都是很重要的,在世界艺术史上,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有这种感知的能力。莫扎特五岁时就能够顺手写出天籁之音的乐曲;感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开始,今天的人工智能,对人收集海量的知识信息很有帮助,但不能够代替艺术家的感觉,这是一种天生的灵感,对色彩好的感觉,那一刻的热情或平静,会反映在作品的浓烈或清淡的色彩上;还有对事物的内在的观察和反应,也会反映在作品中。好的作品会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。画家本身有的某种感觉和思路,用艺术的语言带入作品的思路,自己先有感动,才会带动观者进入这种感觉,受感染。
问: 您如何理解“心之所向,身之所栖”这一主题,并与自己的艺术实践建立联系?
答:老子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….”天道不是一般人的道理,是上天的大道;而这个道在东方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是人去了解探求这个道,就有“道法自然”,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位的思想,所以中国传统主流的画作,中心是山水占画面很大,人物很小在山中小木棚或小舟中;而西方的天道是启示的,人是高于自然之灵的中心,除了“道法自然”,内心有创造力的新元素;达芬奇的“蒙娜丽莎”人在画面中心,风景是背景的衬托,当代英国大师弗洛伊德和培根画中的人物,塞尚、毕加索创造出自然外的形状和色彩关系….。这些讨论和思想的交流,是关乎高于现实的内心、精神、灵魂、境界、文化的精神家园。
问: 对于观众而言,您希望他们在观看您的作品时感受到怎样的一种“心邸”状态?
答:每个人都有不同个性、爱好或偏好,如果你听一段音乐,欣赏一幅艺术品,或者经历一次旅行,很重要的是先了解这个对象,先要放下固有观念,清心,其次也要有基本的艺术史素养,无论是正的或反的规律,都可作为一种借鉴来帮助自己欣赏或评论。同时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背景、心态,会更好读懂作品。好的艺术品会让人有印象的感觉,之后会让观者进去有内容,有时会引起共鸣;不懂绘画的人,在作品中,也享受精神的满足。